梯子间(如矿井梯子间、建筑
竖井梯子间、工业平台梯子间等)的结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长期使用安全,需通过
设计优化、材料选择、施工规范、定期维护四个核心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,具体措施如下:
荷载计算与安全系数设计
节点连接设计
主体结构材料
室内干燥环境:Q235B 或 Q355B 钢材(成本低、强度适中);
潮湿、腐蚀性环境(如矿井、化工区):镀锌钢、不锈钢(304 或 316),或采用防腐涂层(如环氧富锌漆,干膜厚度≥80μm);
轻量化需求场景(如高空平台):铝合金(6061-T6),但需确保壁厚≥3mm,避免变形。
辅助部件材料
基础与固定件施工
连接质量管控
日常检查(每周 1 次)
定期检测(每年 1 次,高危场所每半年 1 次)
针对性维护措施
锈蚀处理:除锈后重新涂刷防腐漆(需彻底清除锈迹,露出金属本色);严重锈蚀部件(如壁厚减少≥20%)直接更换。
松动修复:螺栓松动需重新拧紧并加防松垫片;焊接节点开裂需铲除旧焊缝,重新满焊。
环境适配:露天梯子间冬季需清除积雪、结冰(可铺设防滑垫);矿井梯子间需定期清理粉尘(避免堆积增加荷载)。
梯子间结构的长期稳定性需 “设计有依据、材料合标准、施工严规范、维护常态化”。通过前期合理设计和高质量施工奠定基础,结合定期检测与及时修复,可有效避免因锈蚀、松动、变形导致的结构失效,确保其在设计使用年限(通常 15-20 年)内安全可靠。对于超年限使用的梯子间,需进行全面评估,必要时整体翻新或更换。
